5月13日晚,书院“文明之光”系列讲座第十讲——竹林七贤与魏晋风度在张江校区举行。这次讲座主讲嘉宾是来自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的刘强副教授。
刘教授首先设问“这世界上人所创造的东西,最可爱,也最值得爱的两样东西是什么?”同学热烈讨论后,给出了刘教授预期的答案——一曰书,一曰人(自己)。由此引出竹林七贤的自爱,正有别于当下物质化、逐利化的个人社会心态,使在座同学对竹林七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刘教授对竹林七贤对魏晋风度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他提出,所谓魏晋风度,是指汉末魏晋时期形成的一种时代精神和人格理想,具体来说就是指受道家学说和玄学清谈思潮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追求自然、自我、自由的时代风气,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超越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性的人格气度。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竹林七贤的不羁、洒脱、有追求促进了魏晋风度的形成。
刘教授指出,魏晋风度可以分为美容之风、服药之风、饮酒之风、任诞之风、清谈之风、隐逸之风和艺术之风七个方面,以及求自然、求自我和求自由的三种精神体现。他详细分析了魏晋风度的三种精神体现,他说,“求自然”即容止顺自然、思想尚自然、居止近自然;“求自我”即礼外求我、酒中求我、情中求我;而“求自由”则体现在从隐逸、艺术、死亡中求自由。刘教授提出“竹林七贤的四大谜团”——人数之谜、传播之谜、地点之谜与聚散之谜,并一一给出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他援引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宗白华《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冯友兰《论风流》、王瑶《中古文人生活》与李泽厚《魏晋风度:人的主题》中的经典论述,呈现了当前对魏晋风度认识的框架。刘教授还通过分析宗白华先生在《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中提出的悖论,并将魏晋年间与清末明初“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的时局相对比,突出了竹林七贤思想与精神卓然不群背后的极大苦难。在讲到嵇康“广陵绝唱”时,刘教授还动情地诵起了自己所作的《古风一首·怀嵇康》,使在座均为之动容。
刘教授最后指出,竹林七贤的故事,当代人可以借以用来思考人生的三大核心问题——选择、生死与情感。无论是自由、独立、尊严和幸福,都与个人的选择有关,而竹林七贤为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精神动力,也反映了人类幸福的三大前提,即保持多元化、个性化与宽容性。
互动环节中,刘教授与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刘强副教授在讲座中将魏晋名士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师生们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体会那种如孔子所言“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的贤者风范,激励同学们要胸怀天下、放眼未来,要多独立思考,不要做盲目的跟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