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6日晚,书院“信仰的力量——上海思政名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第二讲在张江校区行政楼报告厅举行。来自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徐蓉教授以“求同存异谋发展——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为题向同学们讲述了国家核心价值建设的相关问题。
“价值”来源于何方?讲座的第一个问题就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入思考。徐教授举出了六种学说:本性说、情感说、主体性说、属性说、需要说和关系说。她提出,理工科学生可能更偏爱提倡“价值与结构和功能有关”的属性说,但实际上,价值判断过程中所涉及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因此,在考虑一个事物的价值时,应该从各个学说的角度综合考虑,以实现较小的偏差。
价值观的树立体现在哪里?首先,是对量的界定。当量不足以使人完成界定时,可能发展为对意义系统的界定。在界定完成后,就是对重要性的评价。最后,价值观会在行动目标中得到体现。徐教授认为价值观对个体或其团体会施加三层力量:影响力、控制力、说服力。她援引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的话:“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的。”徐教授还结合我校“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培养理念指出,如果每个学生个体都能树立这样一种卓越、有远见的价值观,它将继而影响整个共同体,最终能影响到整个社会。
在谈到“和谐”问题时,徐教授以“马歇尔计划”为例指出,一些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带有压迫和强制色彩,因此非洲社会虽然有所改善,但并不会走向“和谐”。中国在国际发展中所提倡的则是真正的“和谐”,对外合作更注重给予受援国家以充分的独立空间。然而,如何将“重感情”的价值观转化为我国外交中的优势?“一带一路”的战略和亚投行的建立,正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应对国际挑战的良好典范。
徐教授在对“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本质进行了深入阐述后指出,当前,中国社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离和谐社会尚有一段路要走,这需要每个人都能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本次讲座中,徐教授从个人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考量、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如何通过建设核心价值观以赢得国际社会认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提升了同学们的个人思想政治素养,也加强了同学们对国际政治局势的洞察能力。“信仰的力量——上海思政名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系列讲座将汇集上海市思政名师,通过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